|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起初由H.H.Read在1933年提出的“有各種各樣花崗巖”的名言,事實上,提出的花崗巖分類方案至少有20種(見Barbarin,1990、1999年的總結;以及Frost等人2001年對較常用的分類方法所作的評論)。3、耐凍性:到攝氏零下20時,發生凍l結,孔隙內水份膨脹比原有體積大1/10,芝麻白巖石若不能抵抗此種膨脹所發生之力,便會出現破壞現象。尤為普遍的分類方案是地球化學和/或稱成因字母分類方案,例如將花崗巖分為S型、I型、M型、A型和C型等(S型為由沉積巖改造而成的花崗巖;I型為巖漿起源;M型為地幔來源;A型為無水花崗巖;C代表紫蘇花崗巖);或者分為鈣堿性、堿性、過堿性、過鋁和鋁質花崗巖等;或者根據構造背景分為“造山”花崗巖(大洋和大陸火山弧;大陸碰撞帶),“后造山”花崗巖(造山期后的隆起或塌陷區),以及非“造山”花崗巖(大陸裂谷、熱點、洋中脊、大洋島)等。
人們要想恰當地理解所謂“花崗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地質學家是如何獲得形成現行學說結論的。其中長石含量為40%-60%,石英含量為20%-40%,其顏色決定于所含成分的種類和數量。因而有必要系統地闡述一下一個世紀以來或更久的觀念的知識。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出,在近二、三十年里發展起來的許多“新概念”正是過去100年或150年一直在探討和爭論的題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地質學家們就在哪些花崗巖是巖漿形成的,哪些是變質形成的或交代形成的這個問題上進行著激烈地爭論。這一爭議早在水戍論時代就已開始,直至十九世紀中葉,還糾纏于花崗巖是由水溶液中沉積形成的觀念上。
關于花崗巖化(酸性物質的遷移)的概念要追溯到1836年萊伊爾的時代。然而,凱爾霍不接受這些觀念,他不理解在原先曾為噴發巖所占據的地方,如何能會有如此巨大的空間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體開放。在當時有關花崗巖戍因問題的爭改可以針對奧斯陸地區的情況來說明。利奧波德·馮·布赫(Leopold.Von.Buch)在十九世紀初期對該地區進行過調查,而查理斯·萊伊爾1837年在凱爾霍(B.M,Keilhau)的指導下也對這一地區進行了調查。關于這些調查霍耳蒂達赫(HoltedahI,1963)做過充分地評論。據這一記載,馮·布赫(魏爾納的學生)相信這個地區的大多數花崗巖與玄武巖和其它“暗色”巖一般所表現的形式一樣,覆蓋在含化石的建造之上,而德拉明花崗巖(Drammen granite)則比石灰巖老,伏于灰巖之下。可是萊伊爾非常懷疑這些解釋,他認為,有的地方花崗巖可以斜覆在沉積巖上,但這是一個次要特征,普遍地是花崗巖延伸出脈體貫入到相鄰的地層中,并使灰巖變成大理巖,使頁巖變為云母片巖。實質上,他采納了赫頓的關于深成活動的概念;熔融物質猛烈地侵入到較老的建造中并使上覆巖體產生逆沖作用。然而,凱爾霍不接受這些觀念,他不理解在原先曾為噴發巖所占據的地方,如何能會有如此巨大的空間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體開放。早往1838年,凱爾霍可能是首先重視到關于火成巖體侵位的“空間問題”的人。
花崗石是一種深成酸性火成巖。地殼表層,巖漿不噴出地面,而在地底下慢慢冷卻凝固后形成的構造巖,是一種深成酸性火成巖,屬于巖漿巖。二氧化硅含量多在70%以上。顏色較淺,以灰白、肉紅色者常見。主要由石英、長石和少量黑云母等暗色礦物組成。石英含量為20%-40%,堿性長石約占長石總量的2/3以上。堿性長石為各種鉀長石和鈉長石,斜長石主要為鈉更長石或更長石。暗色礦物以黑云母為主,含少量角閃石。具典型的花崗結構或似斑狀結構。按所含礦物種類可分為黑云母花崗巖、白云母花崗巖、角閃花崗巖、二云母花崗巖等;按結構構造可分為細粒花崗巖、中粒花崗巖、粗粒花崗巖、斑狀花崗巖、似斑狀花崗巖、晶洞花崗巖等;按所含副礦物可分為含錫石花崗巖、含鈮鐵花崗巖、含鈹花崗巖、鋰云母花崗巖、電氣石花崗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