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注意:發布人未在本站注冊,建議優先選擇VIP會員 |
1.旅客列車直向容許通過速度為 160km/h。
2.貨物列車直向容許通過速度為90km/h(軸重23t);
3.側向允許通過速度為50km/h。
(一)道岔結構
1.總圖
(l)保留原有道岔中心至轍叉理論中心的距離(理論導程后長 b0)為 17250mm。
(3)加長尖軌至13880mm,跟端與基本軌接頭對齊。
⑷固定轍叉加長至5998mm;可動心軌轍叉分左右開;全長13192mm。
(5)固定轍叉采用不等長護軌,直股及側股護軌分別長 6900rnm及 4800mmI可動心軌轍叉側股設長5400mm的防磨護軌。
(7)道岔區軌枕間距一律采用600mm,全部垂直于直股布置。
(8)軌道電路絕緣接頭設在道岔側股。
(六)軌下基礎
道岔區的軌下基礎傳統以木岔枕為主,但英、俄、德、法等國鐵路正積極推廣預應力混凝土岔枕,其中有埋設于混凝土基礎內的混凝土岔枕及鉸式混凝土岔枕等結構。
三、道岔可動部件的轉換
道岔可動部件(尖軌、可動心軌)的轉換設備除需提供足夠的轉換力外還需確保鎖閉可靠及表示明確。既有線適應客運提速、貨運重載條件的正線道岔,其可動部件大多為彈性可彎式。因此,國外對轉換技術及設備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有以下趨勢:
1、對可動部件實施多點牽引。
2、法、德、奧、英的道岔,采用楔型燕尾鎖或鉤型鎖等外鎖閉轉換系統,并輔以密貼監視器。正線道岔均為不可擠型。日、俄道岔的轉換設備為內鎖閉方式。
三、連接曲線設備缺陷
1.有的轍叉后無夾直線或夾直線過短,過車搖晃。
2.連接曲線設超高時,順坡距離不夠。
3.連接曲線末按規格位置設置,方向不圓順,過車搖晃。
4.有的連接曲線鋼軌下木枕無墊板,軌距方向不易保持。
第二節 道岔整體主要病害整治維修
列車車輪對道岔的沖擊,雖不可避免,但通過對某些構造上缺陷進行改造加強并加強養護維修,消除道岔前后50m范圍內線路方向、水平、高低不良及大軌縫等病害,就可以使道岔保持良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