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古籍檔案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古籍數字化較早是從計算機技術發達的美國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末,OCLC和RLIN先后推出了《朱熹大學章句索引》、《王陽明傳習錄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數據庫,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臺灣、香港和大陸才相繼開始了中文古籍數字化加工項目。
1缺乏整體規劃,重復建設嚴重
2文獻購置和書刊掃描儀、書籍掃描儀、全自動書刊掃描儀、古籍書刊掃描儀及縮微設備的購置成為制約古籍檔案數字化的兩大難題
3古籍整理技術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4檢索技術急待完善
5檔案數字化文件格式數量多,不統一
6人才的知識不多面性難以適應古籍數字化
面對日益發展的社會形勢,紙質圖書館的管理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在服務的效率上。有效、便捷、靈敏以及整合的圖書館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中的對圖書館提出的新要求。智慧圖書館是運用智能技術的幫助,圖書館的各項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一時間的應急管理中起到不易替代的作用。現如今,各類圖書館的建筑面積在日益擴大,基礎設施的負荷也在日益加重,服務體系的信息量和運載負荷也在越來越大,而這些巨大體量的信息一旦發生奔潰,就可能給圖書館帶來很大的影響。面對千變萬化的發展態勢,圖書館只有借助更加靈敏的管理、更加智能的信息系統和更加完善的服務才能為讀者提供更加綜合的信息服務。
智慧圖書館概念辨析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來自于“smart library”一詞,國內學者對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引進和研究起始于2010年,這十年來很多學者對智慧圖書館做了概念辨析、理論框架、上層設計、局部實踐、全局探索等工作。
MarkusAittola認為智慧圖書館就是“不受時空限制,能夠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可以通過連接無線互聯網幫助用戶查找圖書館中的圖書和其他類型資料”。劉煒等人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指能夠提供“智慧型”服務的圖書館,所謂智慧型服務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能夠提供大量的“無人”或“自助”服務,就像目前興起的無人超市(如Amazon Go和阿里的無人超市等);二是能夠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自動感知并提供準確、高質量的服務。因此,全方面的“智慧性”是信息技術應用發展至今的一個主要特征。王世偉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便利為主要特征,以綠色發展和數字惠民為本質追求,是現代圖書館科學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智慧圖書館建設——管控中心
配件組成:電腦端大系統平臺、手機端APP
功能特征:用電消耗、空氣環境質量數據管理,自動生成統一的可視化報表圖庫,是對以上所述兩項內容的綜合管理,發揮很重要的作用,為圖書館管理人員提供了便捷的掌上管控工具,為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看得見的智能、健康空間,并且促進圖書館管理的智能化、數據化發展。總之,智慧圖書館建設涉及內容較多,因篇幅限制,本文從智能控電、空氣檢測、數據管控三方面做了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