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中國空氣壓縮機發展前景
中國空氣壓縮機曾經經歷了起步、成長兩個階段,目前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隨著空氣壓縮機行業的迅速發展,空氣壓縮機市場集中度逐漸提高,逐漸形成了一批企業,這些企業通過行業整合不斷提高競爭力。
我國壓縮機行業雖然發展迅速,然而行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我國空氣壓縮機市場,外資企業仍然占有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由于我國的技術力量薄弱,外企在中產品市場占據一定的優勢;而且企業規模小、分布分散,產業集中度低;缺少技術,低水平產能比重過大;產品同質化嚴重。面臨這些問題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空氣壓縮機企業應亟需加大力量,實施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同時企業要大力加快技術研發,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提高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飛躍發展,未來空氣壓縮機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行業集中度會有所提高,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研發技術不斷提升,氣體壓縮機產業開始逐步向布局合理的新局面發展。在競爭中,一些小企業將被淘汰,會不斷做大做強。
近年,能源緊張,導致能源、原材料等價格不斷上漲,成本上升給制造企業運營帶來了壓力,造成利潤空間萎縮,市場對空氣壓縮機的需求縮減。
2010年我國空氣壓縮機的市場容量約為200億元,預計未來仍將保持穩定增長,到2015年市場容量將超過300億元。隨著我國化工、冶金、石油、清潔能源等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空氣壓縮機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壓縮機的發展怎么樣?
一、信息技術與中國制造業的融合朝著深度、廣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制造業信息化是兩化融合的重點和匯聚點。”制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融合,能夠促進傳統的制造業向現代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產品和裝備實現數字化,是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該領域的研究中心有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獨立第三方研究中心-中國重大機械裝備網。
二、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方向。綠色制造就是在我們制造業的產品和全生命周期當中,從設計、生產到再制造的環節,都要貫穿綠色的概念。例如發展節能產品、節能技術、節能工藝;發展少污染、無污染、低排放產品和工藝;促進低碳發展、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消耗、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智能制造系統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
例如發展智能化產品(聰明機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傳感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總線、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觀察過去一年的行業發展趨勢,各壓縮機企業變化較大,無論是從銷售渠道還是企業內部管理都進行了改革,這也是各壓縮機企業迅速恢復運轉的主要原因。
壓縮機企業積極迎接市場黃金期
節能機電設備采用新的設計理念、新工藝及新材料,通過降低電磁能、熱能及機械能的損耗,提高輸出率。相較于標準的機電設備,節能機電設備的節能效果非常明顯,通常可提高4%左右的效率。
由于節能機電設備市場前景被看好,很多壓縮機企業都在積極調整業務結構,迎接節能市場的黃金期。
以壓縮機為例,目前制約壓縮機發展的原材料和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這為壓縮機行業更好地發展提供了條件。據了解,壓縮機企業紛紛在圍繞節能調整生產方向。
壓縮機業內人士表示,壓縮機的推廣應用是工業節能的重要抓手,近年國家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針對節能的優惠政策,為相關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市場前景廣闊。據國家規定,凡取得國家節能產品認證證書并受到工信目錄推薦的節能產品,用戶憑購貨,在當地稅務部門按10%比例進行稅額抵免。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通過推薦和淘汰目錄的編制,助推行業產品結構優化;通過節能技術標準制定、節能減排技術推廣,加速壓縮機等裝備制造業結構升級; 通過應用先進節能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設計、制造等環節的能源利用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壓縮機供給側改革“勢”在人為
國家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思想正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壓縮機生產企業既不能決定工業投資額度,也不能影響市場需求,除出口途徑之外,通過自己努力進行“供給側”改革,為企業尋找到一條出路。
總之,壓縮機的供給側改革,重在突破關鍵性技術,加大技術基礎平臺建設,打造品牌產品,改變單一的產品模式,走以企業帶動產業規模發展的道路。需堅信,未來趨勢在人為,壓縮機企業只有通過產業集聚強化化分工、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創新成本,才能有效提高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