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檢查與處理
3.2.1檢查方法
1.機械應力裂紋用宏觀檢查,熱應力裂紋也用宏觀檢查,著色檢查,超聲波檢查,金相分析,苛性脆化裂與熱裂紋同。
2.超聲波探傷和金相分析,確定裂紋形狀和范圍。
3.2.2處理方法
3.2.2.1筒體裂紋不允許存在,如有裂紋在查明裂紋性質,深度,長度及產生原因后作如下處理
1.表面裂紋在深度不超過鋼板負偏差,允許打磨,超出此限度時,應剔除補焊。
2.焊縫裂紋允許剔除后補焊。
3.焊縫補裂紋,如數量不多,且不聚在一起,間距大于50毫米,總長不超過節筒身長度50%,允許在裂紋處開坡口補焊,超過者應作挖補或更換筒節。更嚴重者應更新。
4.凡查明因苛性脆化問題引起的裂紋,不論損壞程度如何,一律報廢更新處理。
1.輕微起槽深度小于2毫米,可磨平后監督使用。
2.起槽深度超過2毫米,但長度不超過1/4周長時,可作補焊并磨光修理,更嚴重時挖補或更新。
3.2.2.3管子及管子脹口處的環形裂紋及其他部位裂紋必須切換更新。
3.2.2.4爐門圈、出煙口與爐膽的角焊縫及端部裂及輕者可以補焊,嚴重者應更換。
鍋爐例行維護
1、 每天的工作
(1) 水位調節器功能的檢查:是否能自動上水、停泵;
(2) 火焰檢測的檢查;
(3) 轉到、滑動、凸輪部位加潤滑油,并進行擦拭;
(4) 每班至少沖洗水位表1次,使水位表玻璃保持經常性清潔;
(5) 排污1—2次(每班)。每次排污以降低鍋爐水位20~30mm為宜。
2、 定期的工作
(1) 每周要檢查的項目:
a、 超低水位停爐,要進行停爐試驗(模擬缺水停爐),或是用排污,來檢查超低水位停爐的功能;
b、 安全閥手動開啟一次,復位要迅速;
c、 燃燒器控制系統和電眼要進行檢查,用手抽出電眼的光電管,應在1s鐘之內停爐,并對電眼進行擦拭;
d、 閥門盤根進行重填或更換,消除跑冒滴漏;
e、 對各處螺栓進行緊固。
(2) 每半年要保養以下部位:
a、 校驗壓力表及清理表管復位時加蒸餾水;
b、 保養水位電極,抽出后用細砂紙打磨;
c、 清理煙道,一般根據排煙溫度來決定是否需要清理。一般情況下排煙溫度不超過250℃(在鍋爐出口處,煙道入口出測量),太高表示積垢增加,鍋爐效率低,必須進行清理。
d、 鍋爐修理或年檢后,要檢查人孔、手孔及頭孔螺母不能松動,要檢查電機轉向。
(3) 每年校驗一次安全閥,對鍋爐進行一次的檢修保養。
鍋爐使用久了會出現以下問題:
傳熱效果變差:鍋爐受熱面因水垢、煙灰等原因使傳熱效果變差,從而導致鍋爐出力不足,熱效率降低。
管道腐蝕:鍋爐用水含有氧氣、碳酸鹽等物質,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管道腐蝕,漏水、漏氣等問題。
煙道積塵:鍋爐煙道積塵,會導致排煙溫度升高,增加熱損失。燃料不完全燃燒:鍋爐長期使用,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產生黑煙、異味等。
控制系統失靈:鍋爐控制系統的零件老化、失靈,會導致鍋爐無法正常工作。
磨損:長期使用的鍋爐部件如泵、風機等易出現磨損問題,影響設備性能。
壓力不穩定:鍋爐壓力不穩定,可能引起等安全問題。因此,需要定期對鍋爐進行檢查和維修,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保證鍋爐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操作人員也需要經過培訓,熟悉設備操作和安全知識,以確保鍋爐的安全和穩定運行。
如果鍋爐傳熱效果變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清洗受熱面:清洗受熱面上的水垢、煙灰等雜質,恢復傳熱效果。
更換受熱面:如果受熱面已經嚴重腐蝕或損壞,需要更換新的受熱面。
改進燃燒方式:改進燃燒方式,使燃料更加充分燃燒,減少未燃盡的碳氫化合物等物質在受熱面上的沉積,提高傳熱效果。
定期維護:定期對鍋爐進行維護,清洗受熱面、檢查管道、更換部件等,保持鍋爐的良好狀態。
采用新型材料:采用新型的傳熱材料,提高受熱面的傳熱效果。
調整運行參數:根據鍋爐的運行參數,調整鍋爐的運行參數,提高鍋爐的熱效率。
總之,為了提高鍋爐的傳熱效果,需要定期檢查和維修鍋爐,清洗和更換受熱面、管道等部件,改進燃燒方式,定期維護和保養,采用新型材料等。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鍋爐的傳熱效果和熱效率,同時也可以保證鍋爐的安全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