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鋼鐵件采用中頻淬火機進行淬火熱處理,如何減小畸變?
鋼鐵件采用中頻淬火機進行淬火熱處理,受操作工藝、原材料等因素的影響,鋼鐵件極易產生畸變缺陷。此缺陷會大大影響鋼鐵件的正常使用,因此,了解缺陷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淬火加熱和冷卻,尤其是冷卻過程中產生的熱應力和組織應力都會使淬火工件的形狀和尺寸發生變化,形成畸變。
減小畸變的措施如下:
1、合理選擇鋼材與正確設計 對于形狀復雜、各部位截面尺寸相差較大而又要求畸變的工件,應選用淬透性較好的合金鋼,以便能在緩和的淬火介質中冷卻。高頻淬火機故障如何處理對于淬火機床,在淬火機床重載冷爐進行啟動的時候,設備出現各項電參數以及啟動提示聲均比較正常,但是設備的功率無法上升并且出現過流保護的故障,我們該如何分析處理呢。零件設計時應盡量減小截面尺寸的差異,避免薄片和尖角。必要的截面變化應平滑過渡,盡可能對稱,有時可適當增加工藝孔。
2、正確鍛造和進行預備熱處理 對高合金工具鋼,鍛造工藝的正確執行十分重要,鍛造時必須盡可能改善碳化物分布,使之達到規定的級別。高碳鋼球化退火有助于減小淬火畸變。采用消除內應力退火,去除機械加工造成的內應力,也可減小淬火畸變。
3、采用合理的熱處理工 為了減小淬火畸變,可適當降低淬火加熱溫度。對于形狀復雜或用高合金鋼制作的工件,應采用一次或多次預熱。預冷淬火、分級淬火和等溫淬火都可以減小工件的畸變。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齒輪的質量檢測
1.外觀檢測
工件表面不的有淬火裂紋,崩角,銹蝕,燒熔,為加熱表面影響使用性能的缺陷。一般件目測檢驗,重要件應無損探傷檢驗。成批生產時,按規定要求進行檢驗。
2.表面硬度檢驗
1)一般用落實硬度計進行抽檢,近年來筆試硬度計和內孔硬度計均由許多新產品,使用形狀不規則或一些大工件均能方便的進行檢測。工件批量生產時,按照50%-10%抽檢硬度:單件,小批量生產時按檢驗硬度。
2)淬火硬度區域的范圍根據硬度確定,也可對工件用強酸浸蝕淬火表面來使硬化區顯示白色,再用卡尺或鋼板尺測量。
3)形狀復雜或者無法使用硬度計檢測的工件,可用硬度筆進行檢驗。
3.硬度層深度檢測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齒輪的硬化層深度,目前絕大多數是通過切割樣件規定的檢驗部位來測量。使用砂輪切割機或線割機切割樣件。
1)硬化區尺寸的測量標準
a.金相法 對于中碳鋼,從工件表面馬氏體測至50%+50%托氏體為止。
b.硬度法 根據GB5617-1985《鋼的感應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層深度的測定》,以極限硬度為基準的硬化層深度的測量方法,簡稱硬度法。
2)齒輪硬化區及局部硬化層深度與零件形狀的關系
a.模數m≤4mm的非滲碳齒輪,允許全齒硬化,齒底要求有≥0.5mm的齒輪采用同時加熱一次淬火時,在齒根部分允許時有1/3的齒高不硬化,在此單齒連續淬火時,齒根部分允許有≤1/4齒高不硬化。
b.模數m=4.5-6mm的齒輪采用同事加熱一次淬火時,其齒縱剖面的中心硬化層深度允許為端面硬化層深度的2/3以上。
60鋼板狀零件感應淬火設備淬火變形分析和工藝改進
鋼板零件是PFSU型齒輪測量儀上的重要零件,工件材料圍60鋼,板材厚度為≤25mm,工件經調質,機加工后進行平面感應加熱淬火處理,要求工件表面有2-3條寬16-18mm的淬硬帶區。3、對加熱時間的控制至關重要,否則有可能造成局部過熱或過燒,導致其無法使用。技術要求為:淬火硬化區硬度≥60HRC,淬火硬化層深度≥1mm,板件平面彎曲度誤差≤0.3mm。生產中發現,采用常規平面感應加熱淬火后,板狀零件彎曲度誤差達0.5-0.80mm,工件變形嚴重超標,而變形過大板件矯正時易發生斷裂失效。為此,對板狀零件平面感應加熱淬火變形缺陷及工藝進行了檢驗分析,并進行多項減少板型零件感應加熱淬火變形工藝改進試驗,其中4項試驗效果良好,達到了技術要求變形指標,并應用于生產中。
板狀零件感應加熱淬火設計了感應器,感應淬火與高溫正火加熱時,板型零件移動速度為(3-5)mm/s,低溫淬火時為10-12mm/S,感應器與工件表面間隙取2-3mm。
(1)相反平面不對稱低溫預淬火試驗,頂板預先在非淬火平面中部低溫預淬火熱處理,然后進行兩條淬火硬化帶淬火處理,板平面彎曲度誤差為0.2-0.3mm,符合技術要求,變形凹向淬火平面。
(2)局部雙平面同事感應加熱表面淬火試驗,前板經反復試驗,采用長縫隙感應器雙面同時加熱一次淬火,處理后前板平面彎曲度誤差≤0.1mm,質量優良。
(3)正反兩平面輪換表面淬火試驗,主滑板處理后,工件平面彎曲度誤差≤0.2mm變形稱凹向3條淬火帶平面狀態。
綜合上述,上述三種工藝改進感應加熱淬火試驗均達到板狀零件淬火后變形彎曲度誤差≤0.3mm的技術要求,工件表面硬度>60HRC,硬化層深度≥2.1mm,滿足了板件感應淬火要求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金相組織檢查,采用大型工具顯微鏡進行切片檢查,球狀珠光體為2-4級。上述工藝改進方法已應用于生產中,技術經濟效益明顯,生產運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