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養生首先,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條件。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多吃多動:雖然暴飲暴食不利于體重穩定,但有不少人難以避免,怎么辦呢。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飲食養生
營養學十分重視和強調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憑口感,而是看食物攝入人體內經過代謝轉化后,在體內代謝產物是呈酸性還是堿性。用以控制飲食,達到平衡體質的目的。
中醫食療是利用“藥食同源”的食物進行防病,用以促進病體康復。
中醫食療根據食物的氣對人體進行調養,把人當成人,講究順天應時,天時、地利、人和;順應四時,吃應季的食物。用食物來調理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食療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前提是你們能不能用點心思做的好吃一點?貧道雖然也注重日常食療,但是依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化中藥為美食”是老衲的至高原則!至今尚存的養生學專著,以這一時期為早,有晉·許遜《靈劍子》、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隋·巢元方《巢源補養宣導法》、唐·司馬承禎《天隱子養生書》、唐·施肩吾(棲真子)《養生辨疑訣》、唐·王燾《外臺輯養生導引法》等,共十一種。想想看,好不容易整出來一頓食療,用心良苦,但是口感糟糕,讓家人在飲食方面得到健康的同時,卻讓他們好好吃頓飯的心情都沒了,情志失調造成的損害,是不是會“補了東墻,拆了西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