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碘
是甲狀腺合成分泌過多引起,所以簡單的說,的要忌碘,以減少甲狀腺合成原料。在時醫生會告訴患者禁碘飲食,不要吃海帶、紫菜、海魚等等含碘多的食物,要選擇無碘鹽。
不過還有一些是容易被忽略的,比如含碘造影劑、胺碘酮、華素片,比如用于散結的,還有消毒用的碘伏、碘酒以及一些含海藻的化妝品。臨床上有一種本身就是由于碘攝入過多引起的,叫碘。
所以一般說來,與碘之間,恨多一點。當然碘劑也是可以用來的,但于危象和術前準備,時間長的話會造成脫逸而無法控制癥狀。
碘 - 制法
離子交換法:將海帶加13~15倍量的水浸泡兩遍,浸泡液含碘量達0. 5~0.55g/L。因浸泡液含有大量褐藻糖膠和其他雜質,需加堿除去,加入36%~40%液堿,經充分攪拌,使pH為12.澄清8h以上。上部清液送至酸化槽,加入鹽酸調節pH在1.5~2,然后送入氧化罐,通進行氧化使碘游離,通過717離子交換樹脂吸附,加入亞硫酸鈉解吸,把得到含碘解吸液加入、硫酸后使碘析出,將粗碘加熱至150℃以上,加入進行熔融精制,經冷卻結晶、粉碎,制得碘成品。通過離子交換柱的廢碘水用以提取。
碘對人的作用
促進生物氧化甲狀腺素能促進三羧酸循環中的生物氧化,協調生物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聯、調節能量轉換。
調節蛋白質合成和分解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甲狀腺素有促進蛋白質合成作用;當蛋白質攝入充足時,甲狀腺素可促進蛋白質分解。促進糖和脂肪代謝甲狀腺素能加速糖的吸收利用,促進糖原和脂肪分解氧化,調節血清膽固醇和磷脂濃度等。
調節水鹽代謝甲狀腺素可促進組織中水鹽進入血液并從臟排出,缺乏時可引起組織內水鹽潴留,在組織間隙出現含有大量粘蛋白的組織液,發生粘液性水腫。
碘的發現
我國遠在公元前4世紀的《莊子》中就有關于癭病,即今碘缺乏病的記載。其中,晉葛洪(公元4世紀)首先用海藻的酒浸液癭??;隋巢元方(公元7世紀)提出了癭病與水、土有關的學說;唐孫思邈與王濤(公元8世紀)又擴大了用昆布來癭病。國外與公元12世紀才開始用海藻,比我國晚了約800年。經過幾個世紀的生活實踐和對碘的研究,碘在1813年由法國Courtois從海藻灰中分離得到;后來由Glussac命名為碘;1820年Coindet建議用碘制劑防治;1896年Baumann證實甲狀腺有聚碘的功能,并從甲狀腺中分離出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