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鐘前 GISH詢價咨詢「在線咨詢」[貝科新肽a5f8c59]內容:原位雜交技術(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分子生物學、組織化學及細胞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技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9年美國耶魯大學的Gall等(1969)首先用爪蟾核糖體基因探針與其卵母細胞雜交,將該基因進行定位,與此同時Buongiorno—Nardelli和Amaldi等(1970)相繼利用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進行了細胞或組織的基因定位,從而創造了原位雜交技術。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質粒和噬菌體DNA的構建成功,為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

根據核酸探針標記物的種類分別進行自顯影或利用酶檢測系統進行不同顯色處理。細胞或組織的原位雜交切片在顯示后均可進行半定量的測定,如自顯影可利用人工或計算機輔助的圖象分析檢測儀(computer-assisted image analysis)檢測銀粒的數量和分布的差異。非性核酸探針雜交的細胞或組織可利用酶檢測系統顯色,然后利用顯微分光光度計或圖像分析儀對不同類型和數量的核酸的顯色強度進行檢測。

和其它實驗方法一樣,必須同時設對照試驗以證明其實驗結果特異性。對照試驗的設置須根據核酸探針和靶核苷酸的種類和現有的可能條件去選定。ISHH的優點是它的高度特異性,它可測定組織、培養的單個細胞或細胞提取物中的核苷酸含量。應用高敏感度的性標記cRNA探針在理想的ISHH的實驗條件下檢測mRNA,其敏感度可達到20個mRNA拷貝/每個細胞。由于雙鏈DNA的穩定性,在用ISHH定位DNA時很少發生丟失,降解,其敏感性高到能夠顯示在染色體鋪片上,有時甚至在組織切片上的單個基因拷貝。正因為如此,對ISHH結果的解釋應持慎重態度,特別是前人未報告過的新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