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一、冷鮮肉的生產
1、工藝流程
屠宰-預冷-分割-預冷-保鮮等-精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
從到餐桌,冷鮮肉大致經歷如下過程:產地檢驗合格的生豬屠宰,品質檢驗合格后,0—4℃下冷卻排酸24—48h。在冷卻間0~4℃下分割、包裝,然后經冷藏車0—4℃下運往批發、零售點,在冷藏展柜0—4℃展賣。后,消費者購買后0—4℃下保存。整個冷鮮肉的生產過程始終在0—4℃,形成冷鮮肉特有的冷卻鏈系統,各個鏈條緊密相連,不曾間斷。冷鮮肉是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食用豬肉,在預冷排酸生產技術的控制下,嚴苛執行檢驗檢疫法規,屠宰的豬,送入預冷間預冷20-24小時,使肉溫冷卻到中心溫度7攝氏度以下,同時使肉,產生碳水化合物的同化過程。
2、冷鮮肉的加工方法
冷鮮肉的加工有以下幾種方法。
(1)冷鮮肉的生產常用冷風機進行吹風冷卻,需在特定的冷庫中進行。庫內保持黑暗以免光線加速脂肪氧化,防止霉菌和微生物,可裝紫外線燈,每晝夜照射5h,冷鮮肉加工不能使,肉體需吊掛或鋪于涼肉架上,保持3~5cm的距離,不得堆積,入貨前凍庫溫應保護-2℃,進肉后保持0~4℃,在相對濕度86%一90%,空氣濕速0.15~0.5m/s的環境下,經過14—20h,當肉的中心溫度達到0~4℃即可。保持肉類鮮度的現場處理方法(1)冷鹽水處理法這是肉類保鮮常用的方法,是以0。
(2)采用二段冷卻工藝。段冷卻在-20℃以下,時間1.5—2.5h,第二段冷卻0—4℃,時間10~12h,第二段冷卻的肉干耗比冷卻少40%。
(3)速冷卻加工方法??煽s短冷鮮肉加工時間,減少干耗,即將肉放入-6℃以下的冷卻間4h左右,當肉尚未而中心溫度降到6℃左右時,即將溫度升高到-1℃相對濕度90%,約10h即可完成。
冷鮮肉,又叫冷卻肉,水鮮肉,是指嚴格執行獸醫檢疫制度,對屠宰后的畜tong體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tong體溫度(以后腿肉中心為測量點)在24小時內降為0—4℃,并在后續加工、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0—4℃范圍內的生鮮肉。
隨著冷鮮肉市場逐漸擴大,消費者對“安全肉”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肉類食品是保護度高、需要冷藏、容易變質的物品,如果儲存不注意,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導致變質!如果質量沒有保障,長期食用勢必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冷鮮肉的安全問題是消費者重視的問題之一。
豬肉副產品加工詳解
直腸分離和沖洗、修整
直腸一般供出口原料,除不許帶有充血斑點等病灶外,并規定出廠時的長度分為1.15~1.5m及0.6m兩種規格,扁徑50ram,不得有破傷。因此,操作必須仔細,以防止造成次品。
分離直腸的操作,俗稱“拔直腸”或“拔圈子”。先將胃腸系統在操作臺面上攤開,大腸的一面朝上,這時,直腸有50cm左右伸在外面。操作時,將露出外面的直腸剝脂肪,然后將開始進入大腸圈處的系膜扯離直腸管,使直腸松動,再越過其上的大腸圈,左手拉住穿越腸圈后的直腸,右手用撕扯和捋開系膜的方法將該部分直腸“撥”離第二及第三節大腸圈的系膜,直至估計撥開的直腸全長已達1.2~1.5m時為止,將腸摘斷,捋去兩個斷口糞汁,并在大腸的斷口一端打_節(防止糞汁流出,污染油頭)。隨手拎住直腸原來伸出在外的部分,將直腸從大腸圈中拉出,轉入直腸沖洗工序。豬肉生鮮驗收標準一、冷鮮肉類驗收標準:1、色澤:具有其固有的正常顏色,肌肉紅色均勻,有光澤,脂肪潔白。
直腸沖洗俗稱“套直腸”,先割去膀胱和尿管,將直腸的一端套在自來水上,擰開水閥,將水灌進腸內,一面用手輕輕捏腸管及輕輕抖動,逐步將糞從另一斷口沖出。糞多或較稠的,可灌洗二三次。操作時,水的沖力和手的握力不宜過大,以防止損傷直腸。在灌直腸工序中除將糞汁沖凈外,并要將直腸按照出口規格要求進行初步檢驗,剔除長度不足、脫節及嚴重病理次品。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干燥的膜,肉質緊密,富有彈性,手指壓后凹陷處立即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