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角鸊鷉(pìtī)(學名:Podiceps auritus)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中型游禽,體長31~39cm,體重0.5kg左右。長有一個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呈黃白色,像尖鑿子一樣,適于啄蝦。翅膀短而圓,尾巴短,兩條腿的位置長在尾部,腳趾上有分離的、像花瓣一樣的蹼,中趾的爪尖上還有像蓖子一樣的突起,可以作為清潔羽毛的梳子。夏羽頭部、后頸和背部的羽毛均為黑色,前頸、頸側、胸部和體側是栗紅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條淡色的紋,眼睛里的虹膜為紅色,從眼睛前面開始向眼后方的兩側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飾羽叢伸向頭的后部,呈雙角狀,極為醒目,故名“角鸊鷉”。冬羽頭頂,后頸和背黑褐色;頦、喉、前頸、和體側白色,具白色翼鏡,飛翔時極明顯,野外容易識別。
角鸊鷉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庫和沼澤地等環境中。食物是各種魚類、蛙類、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蟲、昆蟲的幼蟲、蝦、蝲蛄、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還吃一些水生植物。 繁殖于整個北方溫帶的淡水區域,游泳時親鳥常將雛鳥置于背部;冬季分散在約北緯30°以南,包括沿海水域,結小群活動。中國種群數量甚稀少,繁殖于天山西部,越冬在中國東南部及長江下游。
灰腹角雉(學名:Tragopan blythii)體長68厘米,猩紅色頸及眉線與黑色頭部成明顯反差的角雉。黃色臉頰裸皮為本種特征。肉垂及肉質角藍色。鱗斑狀的胸、腹部有別于其他角雉。由于臉裸出部和體羽斑紋顏色的不同。共分化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臉的裸出部為深藍色,僅見于云南西北部的貢山;藏南亞種臉的裸出部為金黃色,分布于西藏南部、東南部的察隅、錯那、墨脫等地。
主要以植物嫩芽、種子、漿果為食,也吃昆蟲、小蛙等動物性食物。殖期為4-6月。營巢于森林中的樹上。
冠斑犀鳥(學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大型鳥類,體長74~78厘米。嘴具大的盔突,顏色為蠟黃色或白色,盔突前面有顯著的黑;上體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除腹為白色外,亦全為黑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末端。翅緣、飛羽先端和基部亦為白色,飛翔時極明顯。
喜較開闊的森林及林緣。成對或喧鬧成群,振翅飛行或滑翔在樹間。喜食昆蟲多于果實。持續不斷的刺耳嘎嘎叫聲,如ayak-yak-yak-yak-yak。
秦嶺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又被稱為“秦嶺金毛扭角羚”,當地人又叫它為“白羊”或是“羊子”,體形粗大,肩高100-130厘米;尾長15-20厘米;重量250-400公斤。雄性和雌性均具較短的角,角呈扭曲狀,一般長約20厘米。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其體型介于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種大型牛科食草動物。它的兩個長而粗壯的前肢,兩條短而彎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這些特點都使秦嶺羚牛能夠適應高山攀爬生活。
秦嶺羚牛在每年的二月前后產崽,每胎一崽。它們生性警覺,聽覺靈敏。 通常是少則十幾頭,多則四五十頭組成羚牛群一起生活。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