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下一步,互聯網將如何重塑社會形
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本身看著很像個學術問題,也并不重要,但實際上這種趨勢會影響每個人,并一定會改變社會的結構。那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社會到底會走向那里?這也許可以從賺錢的方式看出一些端倪。
互聯網公司會有很多種,但盈利模式不外乎六種
與互聯網相關的公司很多,但經過驗證的盈利模式則沒有那么多,大致有下面六種:
di一種模式是傳統的賣貨模式,可以包含傳統的百貨里的東西和這類服務。這種模式在互聯網上實現出來就是電商O2O。
第二種模式也算賣“貨”,但貨有點特殊,賣的是數字產品的使用權。初是Windows的License模式,到現在則體現為IaasS,PaaS,SassS的服務費。近我走訪了一些企業發現,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很多企業的制造水平已經不亞于國外企業了。Windows,Oracle現在仍是License模式,但云服務已經過度到只收服務費了。
第三種則是搭平臺進行分成模式。這在起點這樣的網站上體現的比較明顯,在那里作者與起點網分享付費訂閱的收入。
第四種模式是廣告模式。這模式骨子里相當于是賣流量。而廣告本身又可以分為三代:di一代是電線桿小廣告式的,門戶的廣告,電視的廣告都是這種;第二代是Google式的,根據關鍵字提供相關聯廣告;第三代則是基于人的,軟文類廣告是這類。
第五種則是賣增值物品。游戲和QQ的皇冠都是這種模式。
第六種是虛擬央行模式。這個比較特別,需要多說一點。央行和一般銀行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賺錢,但制造錢。以美食上門的外賣們為例,餓了么,美團外賣在di推上都花費了大量的資本,滿減、紅包、宋飲料,哪一個不需要點Money。現實里央行可以通過發行更多的chao票來收鑄幣稅,但對于虛擬世界這就是一種盈利模式。想象下只要一個虛擬社區足夠大,那它的虛擬貨幣就具有極高的交換價值,這樣一來發行量就是可以賺到的錢。當然你惡意發行肯定會在虛擬世界導致通貨膨脹,但在極度通貨膨脹和不通貨膨脹間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在很多時候你可以即發行10億也可以發行11億,只要未來有辦法回收。這背后其實是貨幣發行權的價值,其實是一種很微妙的模式。這模式邏輯上成立,所以我把它列在這里,但這題目太復雜,在這篇里不會展開太多。
眼下來看經過確實驗證的模式大致就這么多,所以可以認為不管一個公司講了多少讓人眼花繚亂的故事,如果不能在這幾種模式上找到依托,那其實這公司沒有未來。
從過去的現實來看,這種商品的特質導致兩類中心化的趨勢,對于無差別類商品那會導致某一類行業只會剩下少數幾家企業,比如鋼鐵。互聯網會使信息透明,而信息透明會讓這種可以通過參數比較好壞的產品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幾家有優勢的企業里面。總的來說,未來5年,將會出現新渠道、新物流、新系統、新金融和新制造這5個新趨勢。對于小批量有差別類商品,比如服裝、工藝品則會在方便和個性化的推動下出現平臺。在這點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并行的趨勢。
這種中心化是指少數幾個大平臺,而去中心化是指平臺上出售的各種越來越具有個性的商品。電商平臺和各種商品、商家是這種關系,游戲與分發乃至打通游戲賬戶體系提供虛擬貨幣的平臺是這種關系,寫手與小說平臺是這種關系,搜索與被搜索的內容也是這種關系。
這種大平臺天生會按類別歸并,所以并不會很多;但平臺上提供個性化服務或商品的則注定會很多以便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互聯網化越,這種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組合就會越明顯。
這與上面所說的賺錢模式吻合得非常好。除了di一種和第五種模式對應于提供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的商家和個人,所有其他模式都需要一定的規模才可能產生并持續,而平臺恰恰是支撐這種規模的必須手段。B2B專注B2B專注之標簽思維如果問一個人:阿里巴巴在你眼中代表什么。既可以講是平臺造就了那些盈利模式,也可以講盈利模式催生了平臺化。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了競爭的內涵。
就像域名資源是有限的一樣,平臺所可能依托的東西其實是有限的,至少在一定技術水平上是有限的。所以競爭變成了發現的游戲,誰猜未來的準確率高,誰就有先發優勢。它的模式就是幫助國內的工廠,越過海外的一級代理商,直接到次終端或者終端。做iPhone這類創新需要天才的創造力,但大多的時候定位平臺需要點“猜謎”和“想象”的能力。
平臺式的中心化則會導致更多的故事。
從財富上看成功的掌握了平臺的,相當于擁有了在特定領域里制定規則的權利,所以必然會是財富的中心。對于工廠來說,以前在渠道上,它下游的客戶就兩類:一類是大客戶,另一類就是總代,它基本上沒有直接面對中小客戶。而各種技術的發展使這種平臺的運作和維護通常并不需要很多人(現在ding級三家互聯網公司的所有員工加起來還沒有一個寶鋼多,但收入、利潤等則要掉過來看),所以這類成功的平臺會是未來的財富中心。
從平臺上的產品來看,差異化是wei一的出路。一件東西之所以會有價值有利潤往往是多種因素復合的結果:首先是因為有用,其次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后是因為真的稀缺,或者因為喜歡。現實的狀況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比如說鋼鐵、煤炭、石油、服裝紡織等)的聯姻還未真正探索出一條明朗道路去幫助傳統行業順利轉型B2B電商模式。在過去很多產品利潤空間大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讓信息透明后這部分錢其實是賺不到了,因此無差異產品在激烈競爭下毛利率會驅零。越是很容易量化和比較的部分越不值錢,而越差異化個性化的東西越能產生額外價值。這里確實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口就業,相當于說是手藝人越來越有生存空間。
這種平臺+手藝人的模式注定會造成貧富差距,在阿里上做電商的不太可能比阿里還賺錢,越個性化這種可能性越小,因為目標用戶會變少。但這種模式確實有可能打造一種紡錘形的社會,并且會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是比較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