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4.2.1基本方法4.2.1.1 表層樣點:將疊加圖斑分成兩大類圖層:一類是耕地、園地圖層;另一類是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含鹽堿地)圖層;計算疊加圖斑的高程變異系數CV。針對每類圖層分別采用網格法初步確定樣點數量,耕地園地“疊加圖斑”按1公里×1公里規劃1個樣點、林地草地鹽堿地“疊加圖斑”按4公里×4公里規劃1個樣點,初步計算出入樣圖斑數量。確定疊加圖斑中入樣圖斑面積,選定入樣圖斑,并增設圖斑面積小于入樣圖斑面積的土壤類型樣點。利用疊加圖斑高程的變異系數CV大小,確定地形起伏較大(高程變化大)“疊加圖斑”內加密樣點數。入樣圖斑的GIS中心點作為樣點位置。
布設樣點。在土壤三普工作底圖上,根據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土地利用類型和種植制度等劃分出差異化樣點區域,參考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布點、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等,在樣點區域上布設土壤采樣點;根據主要土種(土屬)的典型區域布設剖面樣點。并與其他已完成的各專項調查工作銜接,保障相關調查采樣點的統一性。樣點樣品實行“一點”,作為外業調查采樣、內業測試化驗、成果匯總分析等普查工作信息溯。
組織開展試點。統籌推進省級、縣級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總結工作經驗,完善技術規程,探索工作機制。
組織外業調查采樣。調查采樣隊依據統一規劃樣點,開展外業實地調查和采樣,實時在線填報相關信息,按相關規范科學儲運、分發樣品至測試單位和樣品保存單位。
開展內業測試化驗。檢測機構按照統一檢測標準、檢測方法,開展樣品測試化驗,實時在線填報測試結果。 形成普查成果。相關部門負責構建數據庫,開展范圍內普查數據的校核和整理,采用數字土壤模型方法分析制圖。各省負責本區域內普查數據的校核、補充完善、整理分析和制圖。撰寫普查報告,整理共享數據,繪制圖件,建立土壤樣品庫。
土壤普查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旨在了解土地的質量和利用情況。這項工作的范圍可以覆蓋整個國家或地區的地表土層、淺埋地下水的水質狀況及灌溉用水質量等因素,還可以評價地質作用引起的地表的傾斜狀態等特性(曹國興等人2007)。為了進行的調查和分析,需要對15個類別共44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檢查觀測.這包括物理性狀指標的測定,有機質的含量分析;在我國的北方還包括鹽分的化驗分析和酸堿度的檢測;而在南方則需要對潛穴的數量進行分析和研究等等。通過這些數據來對不同區域內的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劉明華與張福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