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酶底物法測定用途:用于檢測水中總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和大腸埃希氏菌。可用于檢測水的類型:飲用水、水源水、廢水、食品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瓶裝水、中水、二次供水、管網水、畜牧用水、用水等。 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GB5749-2006》及《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12-2006》; 符合WHO,美國EPA,Standard Method,韓國,日本,新加坡,歐盟等60多個guojia和組織的標準檢測方法。; 符合CJ/T206—2005城市供水水質標準; 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符合GB/T 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符合GB 9667-1996,游泳場所衛生標準。
酶底物法檢測工作原理酶底物法使用ONPG和MUG兩種營養生長指示劑,其中ONPG試劑在36℃的培養基中會被總大腸菌群產生的特異性β-半乳糖苷酶分解代謝,使水樣從無色變為黃色,在44.5℃的培養基中會被糞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產生的特異性β-半乳糖苷酶分解代謝,使水樣從無色變為黃色,MUG試劑在36℃的培養基中會被大腸埃希氏菌產生的特異性β-葡糖醛酸酶分解代謝,使水樣在紫外燈下發出熒光,從而實現水質大腸菌群的檢測。
水源水質檢測
需要對生活飲用水的開頭開展檢測工作,進而結合水質特點,有效分析出其達不到飲用水相關標準的具體原因,及時制定應對措施,有效提升水廠飲用水的質量。此外,在開展地下水輸送工作時,也要對水質開展必要的檢測工作,一旦發現水質無法滿足飲用水的具體標準,就必須及時對這類水質開展科學的處理,達到相關標準后,才可以投入使用。水質檢測相關單位在開展水質檢測工作時,需要有效降低水資源中礦元素的具體含量,進而有效避免水資源出現礦物質金屬含量超標的現象。
濾膜法(MF,membranefilter)濾膜法:是目前為流行的檢測水中大腸群的方法。濾膜法的具體步驟是首先將一定量的水體樣本注入0.45μm的濾膜過濾,經過抽濾,水中的細菌則被留在濾膜上,將濾膜貼于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上培養24h,溫度為恒溫37℃,這使得菌群因發酵乳糖而使得濾膜出現紫紅色,通過計算濾膜上的菌落進而計算出單位樣本中的大腸的數量。
用ISO9308-1規定的濾膜法測定水中大腸回收率均值為94.7%,批內變異系數小于10%,檢出限為500mL水樣可檢出1個CFU。該方法費用較低、原理簡單、利于推廣,但檢測時間相對較長、步驟繁瑣、干擾因素多,不適于大量樣品的分析,無法滿足污染物品快速檢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