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您所不知的超精密加工機床的關鍵技術與應用
納米級重復定位精度超精密傳動、驅動控制技術。隨著中國宏觀調控的不斷展開并實施,無心磨床的發展也邁上了新的臺階,在接下的日子里,無心磨床將以更優質的產品質量服務廣大的消費者,讓全中國機械行業為之驕傲。為了實現光學級的確定性超精密加工,機床必須具有納米級重復定位精度的刀具運動控制品質。伺服傳動、驅動系統需消除一切非線性因數,特別是具有非線性特性的運動機構摩擦等效應。因此,采用氣浮、液浮等無靜摩擦效應軸承、導軌、平衡機構成了必然的選擇。伺服運動控制器除了高分辨、高實時性要求外,控制算法模式也需不斷進步。
開放式CNC數控系統技術。2、按進化原理成型當研具與工件接觸時,在非強制性研磨壓力作用下,能自動地選擇局部凸出處進行加工,故僅切除兩者凸出處的材料。從加工精度和效能出發,數控系統除了滿足超精密機床控制顯示分辨率、精度,實時性等要求,還需擴展在機測量、對刀、補償等許多輔助功能。通用數控系統難以滿足要求。所以,超精密機床現基本都采用PC+運動控制器研制開放式CNC數控系統模式。
無心磨床的起源
無心磨削是磨削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是在無心磨床上進行的?!笨蛻舯纫酝魏螘r候都更希望在實際生產中進一步優化他們的生產成本。在機床領域,無心磨床雖然是一種新的類型,單其工作原理早在1853年加工滾針時就采用了,1867年,英國人Heny Dyson首創了一種原始的無心磨床。大約經歷半個世紀之后,在1922年,美國人Cincinati和瑞典一家公司幾乎同時研究成功臺無心磨床,從而使無心磨床發展的歷史真正開始。
在無心磨床的發展過程中,其工作圖式經歷了曲折的演變過程。隨著無心磨床向高速、高精、智能、復合、環保方面發展,對數控刀具提出了“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專門化”的新要求。初期無心磨床是單砂輪型的,以砂輪端面或圓周磨削,工件的支承和連續接觸依靠擋件器、導片和彈簧保證。直到1915年才開始有了托板與導輪。導輪和托板的出現,使無心磨床的機床設計和磨削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磨床是利用磨具對工件表面進行磨削加工的機床。
大多數的磨床是使用高速旋轉的砂輪進行磨削加工,少數的是使用油石、砂帶等其他磨具和游離磨料進行加工,如珩磨機、超精加工機床、砂帶磨床、研磨機和拋光機等。
磨床能加工硬度較高的材料,如淬硬鋼、硬質合金等;也能加工脆性材料,如玻璃、花崗石。磨床能作和表面粗糙度很小的磨削,也能進行g效率的磨削,如強力磨削等。
十八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鐘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槍x等零件淬硬后的加工,英國、德國和美國分別研制出使用天然磨料砂輪的磨床。其特點是:充分發揮了砂輪的切削能力,磨削效率高,同時也適用于成形磨削。這些磨床是在當時現成的機床如車床、刨床等上面加裝磨頭改制而成的,它們結構簡單,剛度低,磨削時易產生振動,要求操作工人要有很高的技藝才能磨出精密的工件。
1876年在巴黎博覽會展出的美國布朗-夏普公司制造的萬n外圓磨床,是s次具有現代磨床基本特征的機械。精密磨床在機械加工的運用精密磨床在機械加工的運用精密磨床在機械加工的運用已經是很廣泛了,只能與精密零件相關的基本上都與精密磨床離不開的。它的工件頭架和尾座安裝在往復移動的工作臺上,箱形床身提高了機床剛度,并帶有內圓磨削附件。1883年,這家公司制成磨頭裝在立柱上、工作臺作往復移動的平面磨床。
1900年前后,人造磨料的發展和液壓傳動的應用,對磨床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而必須使用功率大,剛性好的磨床,磨削的同時必須給予充分的切削液以達到降溫的目的。隨著近代工業特別是汽車工業的發展,各種不同類型的磨床相繼問世。例如20世紀初,先后研制出加工氣缸體的行星內圓磨床、曲軸磨床、凸輪軸磨床和帶電磁吸盤的活塞環磨床等。
自動測量裝置于1908年開始應用到磨床上。上班前應檢查液壓潤滑油是否達到要求,如油面低于油標時,應及時添加后方能起動機床。到了1920年前后,無心磨床、雙端面磨床、軋輥磨床、導軌磨床,珩磨機和超精加工機床等相繼制成使用;50年代又出現了可作鏡面磨削的外圓磨床;60年代末又出現了砂輪線速度達60~80米/秒的高速磨床和大切深、緩進給磨削平面磨床;70年代,采用微處理機的數字控制和適應控制等技術在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磨床加工圖片磨床加工圖片磨床加工圖片磨床加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