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紅茶(iced black tea),一種飲品,確切的發明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在1929年夏天時突然流行起來。茶商理查(Richard Blechynden)參加中國西湖博覽會時向人推銷紅茶,由于盛夏酷暑,理查自己都喝不下熱騰騰的紅茶。灰心之際,一堆冰塊意外掉進泡好的熱紅茶,倒掉可惜,便盛一杯來解渴,沒想到冰紅茶清涼暢快。理查靈機一動,轉賣冰紅茶,隨即銷售一空。
冰紅茶主要原料為紅茶。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殊不知早輸出的紅茶卻是產于福建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星村鎮桐木村的紅茶。
冰紅茶起源
1、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
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后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臺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制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2、紅碎茶
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于本世紀的50年代后期。紅碎茶的制法分為傳統制法和非傳統制法兩類。
以傳統揉捻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制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 tO va ne)紅碎茶);C.T.C紅茶和L.T.P(勞瑞制茶機)紅碎茶。如以C.T.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銹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衣顆粒狀。發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干,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征。以不同機械設備制成的紅碎茶,盡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征,共分為四個花色。
冰紅茶結果與分析
茶葉原料的篩選:資料顯示,多種產地和品種的茶葉進行復配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獲得比單體茶葉風味更飽滿的茶飲料2。該研究選擇祁門紅茶葉和英德紅茶葉作為主原料。祁門紅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而英德紅茶湯色格外鮮紅,茶味清爽。通過實驗確定兩者比例為m(祁門紅茶葉):m(英德紅茶葉)-3:2.
紅茶浸提工藝的確定:浸提茶湯時溫度的高低及時間的長短會影響茶葉浸出物的含量,進而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澄清度[1)通過單因素實驗,研究各種浸提參數對茶湯質量的影響。
溫度對茶飲料提取的影響取1g茶葉樣品于不同溫度(70,80,90,100℃)的150mL純凈水中浸提10 min,抽濾于燒杯中,觀察其色澤、香味、口感,取2mL于比色管中,稀釋10倍,并用721分光光度儀(檢測波長入-680nm)測其光密度D。結果高溫有利于化學物質的溶出,但在高溫下香氣等熱敏性成分易揮發,并產生苦澀味;低溫由于化學成分溶出不足使茶湯滋味淡薄、香氣平淡。浸提溫度為90℃時的光密度較小,香氣較好,滋味飽滿。所以選擇90℃作為浸提溫度。
浸提時間對茶飲料提取的影響取1g茶葉樣品加入90 ℃的150 mL純凈水中,經不同浸提時間(S,10,15,20 min)后,抽濾于燒杯中,觀察其色澤、香味、口感,測其光密度D.結果可知,長時間浸提有利于提高茶湯濃度,但15 min后光密度變化不明顯,而且茶湯口感苦澀,這是因為茶葉浸出的等物質增加,茶沉淀也相應增加。而過短的浸提時間不利于茶葉風味物質的溶出。所以浸提時間以10min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