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樁的出發點在于為一部分無法擁有穩定充電環境的車主解決充電問題。當白天去上班時,車位與充電樁都處于空閑狀態,這時你可將充電樁實現共享,方便別人的同時,你也可以有一筆收入。
共享單車帶火了共享經濟。市場上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等等;相繼進入共享市場。其實比較早進入共享經濟模式的要屬“共享充電樁”。無論是單位、商場、還是小區;現在電動車沒電了,隨時可以找臺充電樁,掃碼或者投幣即可充電。
共享充電樁的出現,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電動車保有量的增加,逐步發展起來的。城市化使得人們住在高樓大廈,人口聚居成為普遍現象。同時,城市堵車現象使得有私家車不敢開;電動車就成了人們便捷的交通工具。環保、輕便、快捷;成為常見的代步工具。催生了共享充電樁的發展。

在大多數地區,根據各區域的重視程度與建設進度不一,充電樁的保有量與使用率也差別甚大,充電設施分布不均衡、不對應,有的區域供過于求,有些區域則供不應求。購買電動私家車的人多,充電樁卻很少、不好找,充電難成了電動汽車車主們的普遍心病。
近年來電動車的銷量增速高于電池充電樁的建設速度,電動車數量增長較快,或許這也是電動車主感到充電不方便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充電樁標準不統一、物業不配套等因素都成為制約電動車使用便利性的重要原因。要讓共享充電樁的供給趕上需求,必須摸清家底,同時著眼未來、科學規劃,做到樁站先1行、適度超前。要按照各地區的地形和整體建設格局進行設計和規劃,當充電需求量比較大時,需要配套足夠的充電裝置,而且要從長遠考慮,超前規劃和設置樁站,以滿足未來車輛充電的需要。為讓充電樁的布局跳出結構性矛盾的窠臼,各地區要做好事前調研、數據分析,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的實際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濟、經濟合理的原則合理配置,做到只要有人買電動車,就在那里建充電樁,擴大社會車輛充電站的比例,讓共享充電樁進小區成為標配。

共享充電樁按輸出功率分為:快充充電樁、慢充充電樁
目前快慢充電樁的劃分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們常說的快慢充電樁一般是按充電功率大小定義的,公共充電樁直流樁和三相交流樁充電功率普遍較高,但也有部分直流樁功率較小,具體需要看充電樁信息。
充電樁按所有權分為:公共充電樁、私有充電樁
目前在新能源推廣城市公共充電樁覆蓋率已經非常高,可以滿足日常用車充電,包括高速上服務區里面公共充電樁覆蓋率也非常高,出行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