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這個“神操作”的就是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這一制度最初并不能為學生和老師所理解,然而一段時間之后,大家發現,課間雖然“減少”了五分鐘,卻還給了大家更多的意想不到。
原來,這個學校執行的不是傳統的行政班級模式,而是靈活的選課走班制,同學們要利用課間轉場到不同的學科教室,而不是留在一個固定的班級喝水、休息、上洗手間。既然課間功能發生了變化,那課間時間還需要十分鐘那么久嗎?
學校是真實社會的經典濃縮,北京第一實驗學校一直致力于“讓學生在進入真實社會之前先活一遍”,因此更加堅信“45分鐘+10分鐘”這樣典型的工業社會生產流水線模式,并不能幫助學生融入真實的生活和工作場景。為了讓他們按照自己目標和節奏更好地管理時間,自行規劃安排各種學習活動,學校決定壓縮課間時間,但同時也允許學生可以在上課時間去洗手間,并把每個多余出來的五分鐘集中成一整段釋放給學生,讓他們可以通過自主安排發展愛好,探測興趣,發現潛能。
很快,學校發現僅僅是這樣一個小細節的調整,卻促使教師和學生發生了一系列新的適應性改變。
對于學生來說,雖然可以按照生理反應自主安排去洗手間的時間,但為了不錯過重要的知識點講解或任務布置,必須更加珍惜老師的講授時間。
為了避免學生在上課時間成群結隊地去上洗手間,學校在學習社區內設立“廁所牌”機制,學生通過取牌分開去洗手間,變群體為個體,避免了跟風擁堵等現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霸凌的發生。
為了上課不遲到,學生在一堂課結束后必須快速整理自己的書包和學習用品,用最迅速的方式到達下一個學習場景,反而提高了課前準備的效率。
對于老師而言,為了方便那些需要上洗手間的同學,老師會把每次集中講授的時段控制在15分鐘左右,給學生預留自主學習、討論或自行安排的時間。
由于轉場時間有限,下課后老師不能拖堂,學生可以向老師示意并馬上離開。考慮到會出現個別學生遲到的情況,老師在一堂課的前后五分鐘,會用自主學習或個別化輔導代替集合整隊、作業測驗等集體行為,晚到的學生不會有損失或被批評,著急轉場的同學也不會心存焦慮。
教育現場的創新,往往就是這樣從一個小細節開始,改變師生行為,同時激活行政、德育、教育教學等一些系列制度的改變,我們似乎可以預見到隨之而來的更大范圍環環相扣的系統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