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來了,蘇軾寫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掃雨余天”;陸游來了,陸游贊道:“山橫瓦屋破云出,水至牂牁裂地來”;何紹基來了,何紹基詠嘆道:“巴蜀風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
還有鄧通、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參、田錫、蘇轍、楊升庵……他們紛至沓來,都是詩人騷客,大文化人,他們的到來并非奔著瓦屋山的文化,眾多文化人的造訪營造了瓦屋山的文化景觀,還附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風氣遒上,旁若無人,飛如高座道人……”便說的是此山有人氣,還有文化氣
文化人讓瓦屋山在自己的筆下不斷豐富圓潤,綻放出花朵來,這對于今天的瓦屋山人而言,他們帶來的也不僅是人氣文化氣,而是源遠流長的一大筆財富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康熙、乾隆兩位皇帝老兒也來此山游玩過
兩位造訪瓦屋山之前,山上寺廟眾多,香火不遜旁邊的峨眉山
之后瓦屋卻沒落了,不知何故
按說,有皇帝駕臨的大山,不成仙,也會成名,可見這個傳說并不可信
但傳說能夠堅持流傳下來,自有其美好的一面,誰不希望自家的后山也沾點御女車氣象哩!康熙、乾隆做得皇帝,算大文化人吧,可惜二人沒有留下什么可以做證的詩文之類的,否則,瓦屋山的開發者可有更多關于文化的事情可做了
二十二、教育是把人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
蘇格拉底
一年四季,銀江河的河水中總是漂浮著諸如破鞋、廢塑料、避孕套、爛布頭以及死豬死狗一類臭氣熏天的東西
大城市的小河溝下水道中有的玩意,這條河中一樣應有盡有,什么也不缺
還尚未完全弄明白工業文明是怎么回事的小城人,便已經開始在無奈地品嘗工業文明中最苦澀的那一部分
而且,就現在的污染情況來看,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讓銀江河重現我故鄉板橋河那種刻骨銘心的清澈,對所有的小城人來說,都還只能是一種詩意的夢想
因為有半數以上的小城人,至今依然津津有味的沉第五個太陽紀于他們豐裕的物質追求和肉體的享受,而對生態環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茫無所知
在小城滿是污物與泡沫的臭水河邊呆得久了,便時常懸吊吊地懷念起故鄉的板橋河,懷念起它那清碧得徹心透肺的淺淺水流
盡管無論從氣勢到內涵,它都只能算是一條小溪
21,眼淚難以忍受,無助或無盡感傷?這是可憐的,無法忍受的,但我向你回頭,再也不想讓你再次離開
心中的白荷悄悄的開了,焚香,清茶一杯